头条深一度
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结局,有的人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平淡而安稳地度过一生;而有的人则选择搏上一把,立志成名扬天下。对于那些英勇的武将来说,战死沙场是一种荣耀,死得其所,绝无遗憾。
然而,如果这些武将是被无端冤枉而死,或者遭遇奸诈小人的偷袭陷害,那才是真正令人心痛和惋惜的悲剧。
展开剩余90%三国时期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,许多人壮烈牺牲于战场,也有几位英雄死得扑朔迷离,充满了疑云和遗憾。
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五位武将的死最为冤屈,他们每个人的结局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。
但话说回来,世上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,这些武将自身难道没有缺点?他们的死真的完全冤枉吗?
关羽之死,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。关羽究竟是被人背叛,还是自作自受?几百年来,人们议论纷纷,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让所有人信服。
那么,关羽到底是如何死去的?为何他的死总是引发无尽争论和争议?
现实中的关羽,虽不及《三国演义》中神话般的形象,却依然是一位当世名将。他在历史和文学中,一直是光明正大的“正面人物”。
关羽的结局可能是战死沙场,也可能是在家中自然老去,这些结局听起来都更为合理可信,然而他却选择了那个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死法。
自从刘备率众进驻益州后,关羽独自把守荆州。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自由,但守城的日子显得孤寂无味。
此时,曹操忙于北方事务,无暇南下侵占荆州;孙权则与蜀汉联盟稳定,不会轻易挑起冲突。关羽只能通过前线的战报来了解外部局势。
老将黄忠在益州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官至与关羽平起平坐的“后将军”,这让关羽心生忌惮,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。
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,关羽趁曹操败退之机,率兵攻打樊城,企图为蜀汉再立大功。表面看似顺理成章的一战,结果却是惨败。
关羽出兵后,东吴趁机突袭他的后方,蜀军守城官员背叛,开城投降,使得关羽的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,最终被迫撤退西逃。
撤退途中,关羽派信使向附近友军求援,然而刘封和孟达均未响应援兵请求,导致关羽中了敌方的圈套,最终被孙吴将领斩杀。
这里的问题很多,关羽为何擅自出兵?为何与东吴反目?守城官员为何背叛?这些疑问至今仍未有定论。
总体而言,关羽作为一位英雄,他可以在战场上光荣战死,但却绝不应如此狼狈凄惨地陨落,这也让他的死成为后人心中的遗憾与痛楚。
前面提到,关羽逃亡途中向刘封和孟达求助,结果两人未派兵相助。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,这件事传出后,刘备勃然大怒,亲手将刘封赐死。
实际上,刘封原本想出兵救援,但被孟达劝阻,孟达当面诋毁关羽,最终两人达成共识,以守城为由拒绝出兵。
刘封死后,孟达心生惶恐,夜间逃亡投奔魏国,借助好友桓阶的关系,得到了魏王曹丕的接纳和官职。
虽说孟达在魏国过得相对安稳,但毕竟是外来者,能获得如今的地位多靠曹丕和桓阶的提携。
不久后,孟达的魏国贵人相继去世,曹丕亦驾崩,孟达的境况日渐艰难。此时,蜀汉老友李严向他伸出橄榄枝,劝他回归蜀汉。
孟达惊讶于蜀汉还有人惦记自己,李严的话语让他深受感动,便萌生了归蜀的念头。
但他并未急于行动,毕竟当年他是叛逃之人,回去恐怕要面对重重怀疑,遂先致信东吴陆逊,想要探查是否能投靠东吴。
然而,孟达的这些动作早已被司马懿洞察。孟达本不以为意,自信即使司马懿派兵讨伐,也有时间应对。
谁知孟达宣布归蜀仅八天,司马懿大军便将其围困,孟达最终命丧敌手,结局凄惨。
刘备逝世后,蜀汉政务尽归诸葛亮一人掌控。他担心别人处理不好大小事务,便事必躬亲。
但他的这种独揽大权引发了部分权力追逐者的不满,他们误以为诸葛亮意图谋反,完全不了解诸葛亮背负的压力。
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,人们才明白,这位一心北伐的丞相,其实早已力竭筋疲。
生前,诸葛亮坚信能保障蜀汉安稳的情况下发动北伐,但临终前却吩咐不要再北伐,因为失去他的指挥将极为危险。
其后,手下将领魏延不服,认为自己能力超过诸葛亮,拒绝交出兵权,妄图继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。
魏延心怀壮志,却未能洞悉时势,蜀汉国力已不堪重负,继续北伐无异于自取灭亡。
最终,魏延因坚持己见,被杨仪等人视为谋反,派马岱讨伐,魏延被杀,三族遭难,确实有些冤枉。
魏延非战死沙场,而是死于内部纷争和政治斗争,令人扼腕叹息。
关羽逝世后,张飞也相继去世,刘备不惜倾尽国家资源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,为两兄弟报仇。
诸葛亮对此持反对态度,未参与战争,结果刘备亲自带兵出征,因战术欠佳,在夷陵之战败给陆逊,被敌军大火烧毁主力。
不过,陆逊的结局也并不美好。三国末期,孙吴内部爆发皇位继承的争斗,孙权的几个儿子认为父亲年老,应当禅让。
孙权却不肯退位,认为自己还能继续掌权,引发父子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。
陆逊支持孙权,但其家族成员却站在反对派,导致孙权不满,将怒火发泄到陆逊身上。
这位功勋卓著的东吴名将,虽然在其他国家或许是风云人物,在东吴却只能忍受屈辱,最终愤而自尽,结局悲凉。
同样,魏国大将张郃也未能逃脱被权力斗争吞噬的命运。
曹操和曹丕相继去世后,司马懿心怀叵测,一边抵御蜀汉北伐,一边借故削弱曹魏重臣,张郃便是牺牲品之一。
张郃作为“五子良将”之一,对曹魏忠心耿耿,这恰恰成了他的死因。
司马懿欲篡权,必须铲除曹家支持者,张郃被设计陷害。
那场张郃去世的战役极为诡异,向来谨慎的司马懿却反常地下令张郃追击蜀军,结果中了伏击,射中百余支箭。
张郃出兵前察觉不妥,向司马懿询问,司马懿却信誓旦旦保证安全。张郃虽疑心,却无法违抗军令,最终死得凄惨。
关羽、孟达、魏延、陆逊、张郃,这五位武将的死因各异,有的遭遇背叛,有的陷入阴谋。总之,他们这些令人扼腕的结局,远不能配得上他们生前的辉煌与荣耀,这正是所谓“冤死”的真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象配资-免费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开户炒股-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